狂妄自大: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自中无人。
美玉无瑕:瑕:玉斑。美玉上面没有一点小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的无缺点。
门不停宾:宾:宾客。门外不停留客人。形容勤于待客。
目中无人: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
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
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文化,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这里说骄傲是指谦虚过度、给别人感觉你的谦虚仿佛是一种自满自信,看不起别人的意思,让他人以你为荣。
所以说你的谦虚过度就等同于骄傲了。
过于谦虚就是虚伪,读作xū wěi,是指虚假不真实,在现代社会中多用来评价个人道德行为,出自《庄子·盗跖》: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虚伪”例句:
1、这种口是心非的人很虚伪,我无法和他交朋友。
2、明明是虚情假意,小张却信以为真,把虚伪的人当作了知心朋友。
3、谦虚和虚伪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模糊了它们的界限。
自然大方最好,当然也要谦虚自信,懂礼仪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与一个谦虚的人打交道,谦虚的人身上既有实力,又有人情,这是他们身上最大的魅力。
而一个真正谦虚的人,身上必有这三个特质,这是他们赢得人心的关键,也是他们能够走入别人世界的关键。看看你是谦虚的人吗,这三个特质你有吗?
1、敬畏之心:懂得人生无常
真正谦虚的人,一定懂得敬畏。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其实这个“心”指的是敬畏心,即便是最熟练的事,也当作第一次去面对。
杨澜曾经说自己做过无数次的采访,但是在采访任何人面前,都依然是拥有敬畏之心,就当做第一次在做,这或许是她越来越受人欢迎与尊重关键。
敬畏心从本质上来说,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保持的一种尊重、畏惧的态度。这种“敬”是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尊重;“畏”也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警示和自省。
敬畏心强调是对待事情的认真,不要觉得自己因为做过就轻视它,而不再用心。当一个人懂得敬畏自己的工作,无论做了多少次,都不会马虎,那么她的工作效果就会越来越好。
敬畏心也表明,人生命运有时很无常,无论我们身处什么位置,并不代表这完全是我们应得的。
社会的发展有一个概率性思维,我们常说人算不如天算,很多事她不一定是完全按照你的才能、天赋、努力程度排序的,不但不精确,很可能和这些差的挺远,而拥有敬畏之心,你才会时刻感恩,更加懂得不要轻易抱怨,而是持续努力与拼搏。
2、温柔之心:对待人友好
真正谦虚的人,你和他交往,你会深刻感受到他身上的温润温柔的味道。有一个哲人说过,如果你越来越冷漠,你以为你成长了,但其实没有。长大应该是变得温柔,对全世界都温柔。
温柔的人往往骨子里很善良,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他人生命,对待别人都有侧影之心。谦虚的人之所以会很温柔,因为他从别人的生命中看到自己,他们深知生命的脆弱,更加知道生命的缘聚缘散,所以怀有珍惜之情对待他人。
谦虚的人往往懂得善待别人,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正因为知道自己不够完美,所以才会更加温柔对待别人。正因为渴望被别人关爱,所以往往先会主动关爱别人,这也是他们最为成熟的一面。
3、宽容之心:理解他人
谦虚的人会更容易理解每个人,因为他知道人与人是不同的,更知道,每个人由于自我成长环境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与方法也不同。
对于他来说,他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影子。正如有一个哲人曾讲述,人所拥有的缺点我都有,所以他可以宽容很多人。
宽容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柴静有一句话深刻讲述了宽容的意义,她说的宽容的基础是理解,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一个人宽容,所以才会形成自己的格局与视野,更不会蒙蔽自己,他们对待自己很真诚,也把这份真诚同样付诸于别人,这是他们能够征服别人的关键。
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谦虚一向被认为是美德,应该扬;而虚伪则一向被认为是恶习,应该抑。
然而,究其实际,二者间有时并非泾渭分明,其区别间不容发。谦虚稍一过头,就会成为虚伪。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的。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提倡谦虚最早的国家。在中国最古的经典之一的《尚书·大禹谟》中就已经有了“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
这样的教导,把自满与谦虚提高到“天道”的水平,可谓高矣。从那以后,历代的圣贤无不张皇谦虚,贬抑自满。一直到今天,我们常用的词汇中仍然有一大批与“谦”字有联系的词儿,比如“谦卑”、“谦恭”、“谦和”、“谦谦君子”、“谦让”、“谦顺”、“谦虚”、“谦逊”等等,可见“谦”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彰。
我认为,我们应当提倡真诚的谦虚,而避免虚伪的谦虚,后者与虚伪间不容发矣。
可是在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拦路虎:什么叫“真诚的谦虚”?什么又叫“虚伪的谦虚”?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简直可以说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掌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上青天。
最突出的是因地而异,“地”指的首先是东方和西方。在东方,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必须说是“拙作”或“拙文”。在西方各国语言中是找不到相当的词儿的。尤有甚者,甚至可能产生误会。中国人请客,发请柬必须说“洁治菲酌”,不了解东方习惯的西方人就会满腹疑团:为什么单单用“不丰盛的宴席”来请客呢?日本人送人礼品,往往写上“粗品”二字,西方人又会问:为什么不用“精品”来送人呢?在西方,对老师,对朋友,必须说真话,会多少,就说多少。如果你说,这个只会一点点儿,那个只会一星星儿,他们就会信以为真,在东方则不会。这有时会很危险的。至于吹牛之流,则为东西方同样所不齿,不在话下。
可是怎样掌握这个分寸呢?我认为,在这里,真诚是第一标准。虚怀若谷,如果是真诚的话,它会促你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有的人永远“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人往往不能进步。康有为是一个着名的例子。他自称,年届而立,天下学问无不掌握。结果说康有为是一个革新家则可,说他是一个学问家则不可。较之乾嘉诸大师,甚至清末民初诸大师,包括他的弟子梁启超在内,他在学术上是没有建树的。
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过分谦虚就是骄傲,改自柏拉图的名言。如果取得成果不会被表扬,适当地自谦将会变得刺耳、遭人嫉妒。
如果适当地谦虚也不被允许,取得成就而采取沉默的态度将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取得成就而过分地、毕恭毕敬地谦虚被认为是骄傲。(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过分谦虚就是骄傲)
谦让是一种美德,但谦让也要分对谁,也要掌握分寸。
有一对朋友,一个叫谦让,一个贪欲。他们结伴去天堂,他们带的干粮绝不够路上吃的。为了体现无私,他们互相你推我让,因此时间耽搁了一半。在这样下去不是半法,贪欲心里想,即然你不要,我要。贪欲吃了谦让的饭后,胃口大开,吃了还想吃。而谦让为了体现他的度量,即使饿的走不动也要把东西让给贪欲吃。这天终于来到了天堂。
贪欲说:‘’为什么把我们拦在门外?‘’天使说:因为,你太贪把朋友的东西都吃了。贪欲说:那可都是他给的。天使说:哪怕人家主动给你,心甘情愿,你也不能忽视他饥肠辘辘。连这都不明白,不能进天堂。
谦让说:而我呢?为了他我都快饿死了。天使说:如果说贪欲进天堂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你连十万分之一都没有。谦让不解其意。天使说:把自己饿成这样,绝不是美德。你把天堂当成剧场,把上帝当成观众了。
故事的哲理:
过分的谦让绝不是美德。
当仁不让[dāngrén-bùràng] 《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面对有关仁义的事,即使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后用“当仁不让”指碰到应当做的事情就主动去做,不必退让。 用法说明:跟“义不容辞”不同。“当仁不让”侧重于主动承担;“义不容辞
这是因人而异的,如果同是谦虚谨慎的人他会感觉你很礼貌,如果不是这类的人,他会觉得你是另类的骄傲。
其实人的性格区分影响着人的主观态度,现实社会,比较浮躁,而且人的自私感,自我为中心的感觉更加严重,从而导致对别人的不信任感和攻击感。因此,我建议你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态度或者谦虚程度。谦虚和傲慢两种都不讨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做法,当像这种时候别人说你漂亮的时候首先自己要对自己有一个衡量和认知,自己是否真的像对方说的那样漂亮还是对方只是敷衍你而已你要分辨清楚,不过像这种对方后话接的是‘‘你这样说就不是谦虚了是骄傲了’’这种百分之六十以上是随便说说或随便敷衍的而已,建议你不要太认真或太纠结此事了,如果下次还有此问题的话这样回答‘‘恩,那是我一直都很漂亮’’有时候用用这种‘‘自恋’’的方式回答也是可以的,谦虚是很好但要拿捏好‘‘这种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