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以德礼治国的古代?

时间:2025-03-08 12:15 人气:0 编辑:招聘街

一、主张以德礼治国的古代?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耳且格。”

历代儒家莫不将礼看成修身治国屡试不爽的法宝。

孟子“仁政”主张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而在人性中孟子强调仁、义、礼、智四端,并将礼看成体现仁义,进而实现“王道”的重要途径;荀子吸收诸子百家思想,认为礼是治国安民之本。他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他的礼法一体论为后世统治者所崇。

二、以德治国和以礼治国的区别?

前者用道德约束,后者用法律保障

三、以礼治国最早?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耳且格。”

历代儒家莫不将礼看成修身治国屡试不爽的法宝。所以以礼治国最早的自然是鲁国了。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道、德、仁、义、礼来治天下的。它的顺序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从汉代开始到清朝末年,中国一直是以礼来治天下,被称为“华夏之族,礼仪之邦”。

四、以德治国由来?

孔子提出德治的思想,就是以德治国。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德性之学。德性一方面是律己、君子自立学,是完成理想人格的学说,另一方面又是治国之学,以德性为基础治理国家,实现理想政治。

孔子有关德的论述和德治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伦理和政治思想的发展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借鉴孔子的德治之学,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对于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以什么治国以什么治兵?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选自《道德经》)

译文: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下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六、以仁治国的名言?

1.戚行如秋,仁行如春。

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威行:越展权威。仁行:推行仁政。这两句大意是:施展权威,像秋风一样凛冽,使人畏惧,推行仁政,如春风一样和煦,使人温暖。厉政慑人,仁政暖人,当政着应有爱民怜民之心,当施仁政。而要得百姓的衷心拥护,也唯有施仁政。厉政可以使人畏惧,却不能得到人心。这两句用于劝示施政者当施仁政,而不可施厉政,

唐代文学家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

2.治国之道,以仁政为先。

清末官吏,法学家 沈家本

3.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

汉代文学家 桓宽

4.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战国·孟轲《孟子·粱惠王上》。油然:指云浓厚地聚拢起来的样子。沛(pèi配)然:充足淋漓的样子。浡(bó勃)然:兴起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天上出现浓厚的云层,哗啦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猛然茂盛地生长起来了。孟子在这篇文章里以旱苗喻百姓,以云雨喻仁政,早苗逢甘雨,便生机勃勃地生长,谁也挡不住;仁政一行,民心所归,国家也就兴旺了。现在描写云起、雨落、万物勃发还常“油然”、“沛然”等形容词,孟子的巧于设喻更值得学习。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粱惠王上》

5.权力可以用仁政做到暴虐所无法做出的事情。

克劳德兰纳斯

6.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这是用来劝诫人要自觉遵守条例法度。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公输子:即公输班,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六律即阳律的六音,分别是太簇、姑洗、获宾、夷则、无射、黄钟。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微、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这五音。

七、以正治国的名句?

1、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

  2、人心是杆秤,法律是准绳。

  3、法律不知父母,只知真实。

  4、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5、法律是社会习俗和思想的结晶。

  6、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7、不平何以持法,不廉何以为人。

  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9、法律是人民道德观念的具体化。

  10、举证职责之所在,即败诉之所在。

八、董仲舒强调,以什么治国?

董仲舒以道德教治国,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可以分为四点: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九、董仲舒提出以什么治国?

董仲舒主张的思想是什么呢,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在汉景帝时期就担任太学博士,很多人就很好奇董仲舒主张要以什么治国以及董仲舒的成就有哪些?西汉时期著名哲学家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董仲舒强调以德治国,他认为皇帝应该用道德教化来代替严酷刑法当作治理国家的主要工具,董仲舒还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让儒家在遭到秦的焚书坑儒的重大打压下,又再一次地站起来了,成为中国王朝的主流思想。

  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夹杂着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建立了皇权天授的体系,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天权大于皇权等重要理论,从而限制皇帝的行为、权力。董仲舒为以后封建王朝的统一和稳定打下了基础。

  董仲舒的成就有哪些

  1、提出“天人相与”的理论。他认为天和人间世想通的,天主宰了一切,由这个理论作为基础,接着提出了”君权神授“的说法。“君权神授“主要是强调君权的合理性和神圣性,这一说法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喜爱,这一理论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2、提出以德治国。董仲舒为了协调社会矛盾,提出了“调均”的主张,不允许官吏和百姓争抢土地,让百姓有自己的产业,有效地缓解了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

  3、他的“更化”思想,限制了社会对人民的剥削。他提出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更加重视“教化”。他对汉武帝提出以“仁德”治国为主,“法治”为辅的治国理念。

十、以德治国的名言?

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大道,道就是客观规律,要遵道重德,德就是人品。

要顺应自然,顺应道德,顺应法,律顺应民心。努力做个健康善良勤奋正义诚信而又开心之人,方能战胜人生必然遇到的各种磨难和疾病,力争度过一个健康平安快乐的美好人生。

追求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世界大同的伟大理想。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Copyright © 2024 招聘街 滇ICP备2024020316号-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