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文臣?

时间:2025-04-29 15:51 人气:0 编辑:招聘街

一、北魏文臣?

北魏崔浩、北魏李冲、西魏苏绰、北齐杨愔。

崔浩是南北朝北魏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名门望族,母亲也来自于书香世家。崔浩的父亲崔宏曾官至吏部尚书,被赐为白马公,而崔浩祖上也是无比显赫,以至于他家联姻的亲族都是高门显贵。而崔浩的文学天赋比之他的父亲等人都是远过之而无不及,他在家族的良好文学氛围的影响中,自幼就博览经书,学习玄象阴阳,各家学说都广泛涉猎,在当时可谓是一代英杰。

杨愔,字遵彦,幼年时便十分成熟稳重,杨愔记忆力超群,只要见过一面的人便能记住别人的名字、容貌乃至于家世,所以他在任用官员时总是胸有成竹,挑选出来的人才也是经过了他的多方面考虑。杨愔在高洋称帝时担任宰相,高洋的姐姐也嫁给了杨愔为妻,当时的杨家正是备受隆宠。杨愔非但没有骄傲放纵,反而更加的小心谨慎,皇帝赐予的钱财宝物他都散给了亲戚朋友,只余下万卷书籍,摆放在家中。但后来高演发动政变时,聪明一世的杨愔却在此时站错了队,作为机要大臣的杨愔被杀害,年仅五十岁。

苏绰是西魏时期的人,从小就刻苦学习,十分擅长算术。苏绰还十分不喜六朝以来浮华雕饰的夸张文风,在他的带领下,文坛焕然一新,他所创作的文体受到后人的效仿。

李冲(450年~498年),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北魏外戚大臣,孝庄帝元子攸的外祖父,镇北将军李宝的儿子。

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去世,时年四十九岁,获赠司空,谥号“文穆”。《全后魏文》录有其文。

二、明末文臣?

张铨,抗清民族英雄,字宇衡,号见平,山西沁水窦庄人。万历末期任辽东巡按。守辽阳。城陷。被押见统帅,立而不跪,反而引颈以待。无奈,又把张铨押回官署。当时城中百姓纷纷要求保护好张使君。张铨听后对大家说:“你们都是好百姓。”

说罢,整好衣帽,谣拜京师,然后挥剑自刎,时天启元年八月二十二日(1621年7月12日),年仅46岁。

三、古代文臣职位排名图

古代文臣职位排名图

在古代的中国历史上,文臣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才华和努力,通过晋升来服务皇帝和国家。他们的职位不仅仅是一个头衔,而是一个责任和义务的象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文臣职位的排名图。

1. 太师

太师是古代文臣中最高的职位之一。太师是负责辅佐皇帝制定国家政策和决策的重要人物。他们具有丰富的才华和政治经验,被皇帝视为最亲近的顾问。

2. 太傅

太傅是古代文臣中的第二高位。太傅也是皇帝的重要顾问,负责教育皇帝和培养他们的才华和领导力。

3. 太保

太保是古代文臣中的第三高位,也是皇帝的重要顾问。他们负责监督皇帝的行为和决策,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4. 宰相

宰相是古代文臣中的高级官员,负责国家的治理和管理。他们承担着制定政策和决策的重要责任。

5. 侍中

侍中是古代文臣中的高级官员之一,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和决策。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亲信,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6. 尚书令

尚书令是古代文臣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国家的行政事务。他们承担着重要的政治和行政领导职责。

7. 尚书

尚书是古代文臣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国家的文书和档案。他们负责撰写重要文件和记录国家的历史和发展。

8. 大理寺卿

大理寺卿是古代文臣中的高级官员,负责审判和司法事务。他们承担着管理司法系统和维护法律正义的责任。

9.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是古代文臣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监督官员和政府的行为和决策。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才华,确保政府的廉洁和公正。

10. 中书令

中书令是古代文臣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管理皇帝的书信和文书。他们是皇帝的重要顾问,同时也负责传达皇帝的意图和政策。

以上是古代文臣职位的排名图,他们的职位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代表了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他们通过他们的才华和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汉代文臣职位表大全

汉代文臣职位表大全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文化繁荣的时代。在汉代,文臣担任着重要的职位,对国家政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汉代文臣职位表,以便了解汉代政治体制的组织和运作。

1. 中央政府职位

在汉代,中央政府设有许多重要职位,用来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以下是一些汉代文臣职位的介绍:

  • 太尉:太尉是汉代最高的军事职位,负责统领国家的军队。
  • 太傅:太傅是皇帝的师傅,负责教导和辅助皇帝。
  • 太保:太保是负责监察朝廷文武官员的职位,以确保政府的廉洁和效率。
  • 大司马:大司马是掌管骑兵和步兵的最高职位。
  • 大司徒:大司徒是负责民政和人事管理的职位。
  • 大司空:大司空是负责工程和建筑事务的职位,同时也管理水利和土地使用。

2.地方官职位

除了中央政府的职位,汉代还设有许多地方官职位,用以管理各地的事务。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地方官职位:

  • 郡守:郡守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管理郡内的政务和军事。
  • 县令:县令是县的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县内的事务。
  • 典农:典农是负责管理土地耕种和农业税收的职位。
  • 议郎:议郎是地方的顾问官员,负责提供意见和建议。

3. 贤良和学者

在汉代,贤良和学者也在政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职位:

  • 博士:博士是负责教育皇家后嗣和皇家学院的职位。
  • 太学生:太学生是在太学接受教育的学生,代表了汉朝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庶吉士:庶吉士是担任皇帝讲学的助教,也是对诗文有一定造诣的学者。

4. 政治参与与晋升

在汉代政治体制中,文臣可以通过一系列晋升步骤逐渐提升自己的职位。以下是一些晋升的途径:

  1. 举孝廉:举孝廉是最低级别的选拔制度,给予有潜力的人机会进入政府系统。
  2. 中丞:中丞是位于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是向更高职位发展的重要一步。
  3. 从三署:从三署是在中央政府中担任三个部门的要职,是晋升为高级文臣的重要阶段。
  4. 升封爵位:通过表现优异和政绩升至爵位,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5. 结语

以上是汉代文臣职位表大全的相关介绍。通过了解汉代政治体制和文臣职位的设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朝的政治运作和官员们的职责。汉代文臣的职位设置,不仅体现了时代的政治制度,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五、初唐的文臣?

魏征和房玄龄、杜如晦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三位最著名的文臣,其履历如下:

魏徵,现作“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祖籍下曲阳县。曾在隋朝做个小官,后随主官追随李密,归唐之后任太子建成的太子洗马,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任命其为詹事主簿,历任尚书左丞、秘书监、侍中、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因直言进谏而名垂青史,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房玄龄(579年—648年),名玄龄,字乔, 齐州临淄人,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李渊在晋阳起兵后,追随秦王李世民,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人。李渊晋阳起兵后,成为秦王李世民幕府谋臣,授兵曹参军。迁陕州长史,从平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文学馆建立后,以为秦王府从事中郎,位列十八学士之首。玄武门之变时,联合房玄龄参与策划,同居首功,拜太子左庶子,封蔡(莱)国公。唐太宗即位后,历任兵部尚书、检校侍中、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并称“房谋杜断”。

六、唐朝文臣排名?

文臣之一:杜如晦

论名声,别说魏征了,杜如晦连房玄龄都比不过。但在李世民心中,杜如晦就是他手下的第一文臣。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杜如晦仅排在长孙无忌和李孝恭之后,其中李孝恭是唐宗室、武将,而长孙无忌则占了是李世民大舅哥的便宜,因此,杜如晦才是第一文臣。

文臣之二:房玄龄

正所谓房谋杜断,杜如晦善于做决,而房玄龄则善于提供思路,两人可以说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一时瑜亮,房玄龄排到文臣第二是毫无悬念的。

文臣之三:魏征

魏征可以说是李世民手下名声最大的文臣了,以直言极谏闻名于世,在世时多次当面顶撞李世民,李世民甚至在他死后一度推到了给他立的碑,但最终还是又立了回来。魏征作为一个李建成的旧臣,能一直被李世民重视,也是十分难得。

文臣之四: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一,但一来他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李世民的大舅哥,而来他很早就开始支持李世民了,所以他能排第一跟身份有关,但在实际执政过程中的贡献,比不上前面几人。

文臣之五:高士廉

高士廉是李世民手下最有学识的文臣,博学多才,深受李世民器重,也是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亲舅舅,而且还是他把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抚养长大的,也是他极力促成了长孙皇后与李世民的亲事。

李世民手下的文臣前五基本上就是这几人,至于第六到第十,争议相对就较大了,从凌烟阁来看的话,大致可以认为是殷开山、张公瑾、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几人。

七、勾践的文臣?

文种是春秋末年越国的一位名臣越国被吴王夫差灭掉后他和范蠡一起辅佐越王勾践历尽艰辛励精图治,终于灭掉了吴国使越国盛极一时。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称霸的历史过程中文种是与范蠡齐名的一个重要人物,文种字子禽春秋时期楚国人。史料上关于他的出生年月没有详细的记载楚平王时他曾做过楚国的宛县令并在此结识了范蠡。

后来为了干一番事业在政治上能有所作为他同范蠡一起到了越国,文种来到越国后最初的运气并不怎么好他虽然在越王手下做了大夫却并没有得到重用。自己的才能并没有发挥出来不过他也并不焦躁而是在耐心的等待时机,直到越王勾践兵败被困于会稽山的时候文种才在危难中脱颖而出。

这天勾践在会稽山向他的臣民发出号令有能帮他出谋划策而使吴兵撤退的他将和这个人共同执掌越国说的言辞恳切,文种上前质问勾践这个时候才想起招人是不是太晚了吗?身为一国之主难道不知道未雨而绸缪的道理吗问的勾践哑口无言。但是勾践并没有怪罪文种让自己难堪他感觉到文种或许就是自己应该重用的人。

于是勾践握着文种的手和他促膝而谈共同谋划如何让吴国退兵以寻得休养生息的时间,两个人经过长谈拟定好了初步的计划于是勾践便派文种前往吴营亲自去执行和谈任务。文种清楚的知道这次任务关乎家国命运同时也关乎个人生死吴王夫差反复无常阴险狡诈稍有差池就可能命丧吴国。

文种来到了吴营见到了吴王夫差始终保持着不卑不亢把越国愿意向吴国臣服的意思表达的淋漓尽致极具说服力,夫差听了文种的话已经准备答应越国的请求。但是夫差手下的吴相国伍子胥那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识破了文种的意图,于是极力劝说夫差不可答应最终夫差犹豫再三还是听从了伍子胥的意见致使这次和谈努力未能成功。

文种回来向勾践报告了谈判情况勾践听罢以为无生存之望了于是想要杀死妻子焚毁宝器与吴决战而死,文种赶忙劝止了勾践以越国目前的状况与吴国决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只能是死路一条。然后文种又说:“据我观察吴太宰是个贪婪的人可以利诱而为我所用再通过他去劝说吴王事情或许能成功请让我秘密地去和太宰联系。”

勾践同意了于是文种秘密前往会见向吴太宰赠送了八名美女和许多宝器并告诉他说,您如果能劝说君王赦免越国的罪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女子和宝器奉上。太宰收取了贿赂便去动谏夫差于是夫差答应了越国的求和条件罢兵而归,根据和谈条件勾践将前往吴国给夫差做奴仆。

临行前他命范蠡留下为他守国范蠡却建议让文种留下守国,于是勾践范蠡一行出发上路文种送到江边向勾践进酒。此情此景让在场的文臣武将以及越国百姓无不动容,勾践仰天叹息掌杯垂泪歌无所言群臣无不哀伤。最后群臣挥泪而别国王要去给人家当奴仆其臣民都会感到很大的耻辱如果历史就沿着这条脉络走下去。

那么这种耻辱就真的被定格了好在越王和范蠡都选对了人,勾践走后文种担负起代理越王治理越国的重任。他兢兢业业尽心竭力带领着越国百姓医治战争的创伤努力的发展生产壮大国力显示出了出色的治理国家的能力,被群臣所拥戴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这也为日后越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我们所熟知的是越王勾践能够忍辱负重被后世传为千古佳话,其实在背后还有很多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他们同样值得被历史所铭记他们往往更具有韧性更具智慧也更具有勇气。

八、北魏最强文臣?

崔浩(381年—450年),字伯渊,小字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人。北魏杰出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孙,北魏司空崔宏长子。

出身清河崔氏,貌如妇人,自比张良,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为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屡次力排众议,根据星象和人事判断时机,辅佐太武帝灭亡胡夏、平定北凉各击破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军事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拜太常卿,迁司徒,封东郡公。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坐“国史之狱”,夷灭九族,时年七十,牵连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

九、刘备所有文臣?

刘备所有的文臣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徐庶(短期),彭羕(短期),马良,董和,王连,黄权,李恢,李邵,刘巴,张裔,廖立,李严,陈震,杨仪,蒋琬,费祎,向朗,殷观,孙乾、简雍、费诗,秦宓、糜竺、糜芳、伊籍,习祯,马齐,马勋,,射援等

另:姜维,罗宪等中后期的就不写了。和刘备没有直接关系。

十、东吴文臣排名?

第一位:张昭,彭城人,即现今江苏省徐州市。张昭,字子布,少有才名,多次被州郡举荐,但皆不出仕,差一点为此丢了性命。当时的徐州刺史陶谦因表举张昭为茂才被拒而怀恨在心,将其治罪下狱,幸得琅琊名士赵昱四处奔走、多方营救才得以幸免。汉末时分,天下大乱,张昭随同乡民一起南渡避难,后被孙策聘为上宾,成了孙策早期谋士之一。

张昭老成持重,在东吴群臣中有崇高威望。孙策弥留之际,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不辱使命,尽心辅佐孙权,保证了孙权继位时江东政局的稳定。孙权执政期间,虽与张昭屡次发生激烈冲突,但对张昭也极为尊重。张昭仕吴期间,历任长史、抚军中郎将、军师、绥远将军等职。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张昭以年老体衰为由,辞官养老。孙权感念其功绩,改封其为辅吴将军,赐爵娄侯,食邑万户。张昭回到家中后,仍心念国事,常教诲族中子弟为官侍君之道,其子张承、张休、侄子张奋及孙子张震等人,都是东吴中后期名臣。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张昭在家中病逝,享年八十一岁。

第二位:张纮,广陵人,即现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张纮,字子纲,是早期效力孙策的谋士之一。张纮的经历与张昭颇为相似,少时游学京都,回乡后被州郡推举出仕,皆不就。孙策早年在江都时就曾数次拜访张纮,最终得到张纮的指点,定下了雄踞江东的发展战略。

孙策时期,张纮与张昭被并称为“二张”,孙策出兵时,总是一人从征、一人留守。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张纮受命朝见东汉天子时被强行留在许都,并担任了一年多的侍御史。孙策病逝后,张纮返回江东辅佐孙权,历任会稽东部都尉、长史等职。张纮仕吴期间,孙权对其非常敬重,对他的劝谏也都悉数采纳,是孙权当时最为依仗的重臣之一。不过,张纮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病逝,终年六十岁。

第三位:严畯,彭城人,即现今江苏省徐州市。严畯,字曼才,少年时便以才华出众而闻名,避乱江东时被张昭举荐出仕东吴,历任骑都尉、从事中郎、卫尉、尚书令等职。严畯效力东吴期间,备受孙权器重。鲁肃病逝时,孙权曾想让他接替鲁肃统兵,但严畯坚决辞让不受。严畯性情耿直,为东吴的事业鞠躬尽瘁,直到七十八岁在任上病逝。

第四位:卫旌,广陵人,即现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卫旌,字子旗,少有才干,性情刚烈,早年避乱江东时与步骘交好,二人白天以种瓜为业,晚上刻苦攻读、博览群书,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投靠孙权帐下效力。卫旌早年常随同孙权出征,在作战中屡建功业,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被晋升为武陵太守。步骘向太子孙登举荐的十一人中,卫旌排在第八位。卫旌最后官至尚书,在任上病逝。

第五位:范慎,广陵人,即现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范慎,字孝敬,才华卓著,严谨刚直,是东吴中后期名臣。范慎早年仕从东吴,后被孙权聘为太子宾客,孙亮继位时入朝担任侍中,后任武昌左部督。范慎不仅在文学上造诣颇深,写有多篇著作,且在军事上也很有作为,尤其善于治军。他统领的兵马军纪严整、士气高昂,广受赞誉。吴末帝孙皓迁都武昌后,晋升范慎为太尉,但范慎托病辞职还乡,最后于家中病逝,终年六十九岁。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

Copyright © 2024 招聘街 滇ICP备2024020316号-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