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严重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4级,分别是:特别重大事件、
重大事件、较大事件、一般事件。
(1 )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所列情形之一的,
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①直接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 中毒或重伤的;②疏散、转移人员5万人以上的;③直接经济损失1
亿元以上的;④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 的;⑤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⑥1类、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并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
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的;放射性物 质泄漏,造成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⑦重大跨国境影响的境内突 发环境事件。
(2) 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为 重大突发环境事件。①直接导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
上10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②疏散、转移人员1万人以上5万人 以下的;③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④区域生态 功能部分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
⑤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⑥1、2类放射源丢失、
被盗的;放射性核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10
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
较大范闱辐射污染后果的;⑦跨省级行政区域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
(3) 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为 较大突发环境事件。①直接导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 上 5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②疏散、转移人员5000人以上1万人
以下的;③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④国家重 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受到破坏的;⑤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 中断的;⑥m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核素和射线装置失控
导致10人以下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 造成小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⑦跨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影响的突发 环境事件。
(4) —般突发环境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为 一般突发环境事件。①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
伤的;②疏散、转移人员5000人以下的;③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 以下的;④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性群体影响的;⑤IV、 V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核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
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照射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厂区内或设施内 局部辐射污染后果的;铀矿冶、伴生矿超标排放,造成环境辐射污 染后果的;⑥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尚未达到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级
别的。
上述分级标准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
不含本数。
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
1、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1)死亡30人以上,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或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8)造成跨国(界)的环境污染事件。
2、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4)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以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3、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4、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1)发生3人以下死亡,中毒(重伤)1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群体性影响的; (3)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上述分级标准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突发事故,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在人类历史上,突发事故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始社会中,主要是自然环境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如山洪、火灾、地震、陨石、海啸、瘟疫、蝗灾等,也有部落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的暴力冲突、外族袭扰等。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处置是指在应急监测已对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浓度、污染范围及其危害作出判断的基础上,为尽快地消除污染物、限制污染范围扩大,以及减轻和消除污染危害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处置包括: (1)对受危害人员的救治; (2)切断污染源、隔离污染区、防止污染扩散; (3)减轻或消除污染物的危害; (4)消除污染物及善后处理; (5)通报事故情况,对可能造成影响的区域发出预先通报。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及时有效地处理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小对环境和人身的危害,是环境保护领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当今社会,智慧城市的概念正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突发事故也随之而来。本文将探讨智慧城市突发事故的处理方式及预防策略,帮助城市管理者和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挑战。
智慧城市突发事故是指在智慧城市环境中突发发生的各类意外事件,可能会对城市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件。这些事故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交通事故、火灾、自然灾害等不可预测的事件。
面对智慧城市突发事故,城市管理者需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以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和维护城市的正常运行。以下是处理智慧城市突发事故的一些建议方法:
智慧城市突发事故的预防工作同样重要,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下是一些预防智慧城市突发事故的策略: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突发事故的处理和预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理性科学的手段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智慧城市更加安全、稳定地发展。希望本文的讨论能为智慧城市管理者和公众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突发交通事故应先查看人员受伤情况,然后报警以及需要拨打120的及时拨打120,然后报保险公司
列车突发事故,广播员应告知旅客:
1、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是紧急广播,由于发生xx(火警,地震,水灾),出现紧急情况,请大家不要慌乱,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服从工作人员的引导,保持镇定有序撤离。
2、并能做到礼让老弱病残孕妇等人,
3、感谢您的配合,对您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
工程突发事故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三十人以上死亡,或者一百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十人以上三十人以下死亡,或者五十人以上一百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三人以上十人以下死亡,或者十人以上五十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三人以下死亡,或十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应急管理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内容: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负责做好本区域的应急管理工作。在政府应急管理组织的协调下,各相关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负责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企业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建立与政府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相匹配的应急体系。
3、预防为主,防救结合。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4、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和部门合作,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快速应对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和社会公众的基础作用。
5、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动员企业及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依靠公众力量,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同时,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6、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应急救援能力;依法规范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7、信息公开,引导舆论。在应急管理中,要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做到信息透明、信息公开,但是,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除外。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地对社会公众的舆情进行监控,了解社会公众的所思、所想、所愿,对舆情进行正确、有效引导。
首先要准确判断现场情况 ,获得准确信息,为自救做准备。
第二能够自行逃脱的,要尽快脱离现场,防止次生灾害。
第三因受伤不能自行逃脱的,首先要求助现场人员和路人帮助施救。
第四感觉自救无望,除了求助现场和路人帮助外,要迅拨打家人、消防、120等具有救助功能的电话请求救助。
第五,火灾、水灾、塌方、泥石流、地震等灾害事故各不相同,现场一定要因地施救,因材施救,不能死搬硬套。